輕鋼結構即輕型鋼結構建筑體系,是以熱軋輕型H
鋼、輕型焊接型鋼、高頻焊接型鋼、冷彎薄壁型鋼、薄鋼板和薄壁鋼管等高效能結構鋼材和高效性能材料為主,以各類高效點綴銜接材料為輔組裝而成,能滿足建筑特定運用性能和特定空間需要的輕型全裝置鋼結構建筑。
我國未來幾年的輕鋼結構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總產量將領先與國際很多國家的產量,而隨著輕鋼別墅的發展,我國的建筑行業也是在原有基礎上發展更快了。在發達國家鋼布局產值占粗鋼總產值比已到達百分之十以上,修建鋼布局占修建總用鋼量份額到達百分之以上。鋼布局職業開展有著無窮空間。輕鋼結構未來的格局是怎樣的,咱們分別從商場需求、鋼布局用鋼占比兩個視點對商場容量進行估計測算,估計將來幾年內輕鋼布局商場容量將在本年的基礎上翻一番,能夠到達數千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約百分之十幾。輕鋼別墅職業集中度與國外比較仍有晉升空間,在全體制作裝置才能晉升的一起逐步出現專業化運營的競賽格式。
輕鋼別墅系列色彩造型多變,黏結防漏能力強。與磚混結構相比,輕鋼別墅造型更加富于輕盈動感,具有更佳的保溫性能,不同質感的墻面材料,可創造出各種建筑風格。與木結構相比,輕鋼別墅更具有價格優勢。利達輕鋼別墅材料大部分為
環保型產品,屬綠色建筑產品。加之冷彎鍍鋅型鋼龍骨較小的尺寸和自重,比傳統結構提高了建筑面積利用率,降低了基礎費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輕鋼別墅體系施工工藝簡單,工期短,使用壽命長。
提要:近年來,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輕鋼結構住宅發展前景清晰可辨?;涢}區域的輕鋼結構以臺資企業為主,現在廣東、福建地區發展迅猛,已進入內陸地區。業內專家介紹說,以美聯鋼構為例,就可以看出我國輕鋼結構住宅在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近年來,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輕鋼結構住宅發展前景清晰可辨。然而,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成長的路上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輕鋼結構住宅作為舶來品,在歐美發達國家隨處可見,但在我國,輕鋼結構住宅如快速發展還需跨越兩大“鴻溝”。
輕鋼結構住宅區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分為3大區域,即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及西部地區,其中,東南沿海經濟發達,而中部經濟相對落后,西部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輕鋼結構住宅的發展也體現出同樣的特征。
據業內專家介紹,輕鋼結構建筑市場興起于上海和廣東,現在雖已遍布全國,但因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可將其分為北京、上海、蘇杭、粵閩、天津5大區域。
北京區域最為復雜,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建筑設計院在北京眾多,中國自主研發的鋼結構設計軟件共有4套,其中北京地區就有3套,分別是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STS、中國京冶PS2000和首鋼承風公司Mesteel。一方面,在北京有清華大學建筑研究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首鋼設計院、北京鋼鐵設計院、中國京冶設計院(都是鋼結構規范的參編單位)等;另一方面,北京地區鋼結構加工業不發達,成體系的輕鋼結構建筑企業鳳毛麟角,從未來發展看,北京區域的輕鋼結構住宅市場發展勢頭應最為強勁。
上海區域是最成熟、最有影響的地區,設計軟件基本以國外軟件為主,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職業素質較高。其中,上海以博思格、ABC、上海寶成等企業為代表,在我國輕鋼結構市場中占據主導作用。
蘇杭區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經濟區域,受投資體制和理念等影響,這一地區的產品品質不如上海板塊,但價格低,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這一區域的代表企業有東南網架、杭蕭鋼構、大地鋼構等。
粵閩區域的輕鋼結構以臺資企業為主,現在廣東、福建地區發展迅猛,已進入內陸地區。
天津區域是北方地區最早從事輕鋼結構的企業,以天津萬力集團為代表的輕鋼結構住宅企業,其產品體系以UBS(即歐洲建筑系統)為主,設備以通用鋼結構加工設備為主,專業化程度不高。由于天津地處北方,因此其對北方地區輕鋼結構住宅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從輕鋼結構住宅發展的區域分布可以看出,以江、浙、滬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一帶仍是我國輕鋼結構住宅發展的前沿陣地;北部則以北京為代表,因其特殊的城市性質,其在輕鋼結構住宅領域的發展后勁不可小覷。然而,在這5大區域中,沒有西部地區,這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不符,勢必造成輕鋼結構住宅的整體發展不平衡。
業內專家分析,輕鋼結構建筑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蕭山、東莞和無錫等大中城市,而在東北、西北、西南和華中地區,輕鋼結構住宅發展緩慢,有些城市還處于起步階段。這樣的分布態勢必然會加大東部地區的市場競爭,這對正處于開發階段的西部地區非常不利,因為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只會拉大東西部發展距離,進而影響輕鋼結構住宅行業的整體水平。
輕鋼結構住宅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從全行業看,我國輕鋼結構住宅技術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這些差距主要表現在設計理念、建筑表現形式及加工制造的水平上。
業內專家介紹說,以美聯鋼構為例,就可以看出我國輕鋼結構住宅在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美聯鋼構具有強大完整的技術支持,能夠為客戶提供品質卓越的鋼結構系統產品。其技術中心擁有一支由中外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組成的100多人的專業設計隊伍。同時其具有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其制造工廠擁有6條生產流水線,所生產的構件,已成為上海市金屬結構協會的標準封樣樣品。美聯鋼構不僅提供品質卓越的鋼結構系統產品,更為客戶提供從技術顧問、方案優化、工程設計、加工制造、項目管理、產品配送到建筑安裝和保修的全程一體化解決方案。美聯鋼構的建筑設計遵循一體化和標準化設計理念,這一設計理念在國外已經相當普遍。一體化設計是指建筑結構設計一體化、維護系統與主體結構設計一體化、配件系統與整體建筑設計一體化。一體化設計可保證建筑整體準確、安裝精確以及降低成本。在標準化設計方面,美聯鋼構已經做到建筑節點標準化、結構節點標準化和配件設計標準化。標準化可大大縮短設計和施工工期,大幅度降低成本。而在我國,大部分輕鋼結構住宅的設計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在建筑表現形式上,國外企業充分運用輕鋼結構建筑材料的特點,把建筑風格發揮到極致。他們主要是從建筑規模、金屬材料的質感及線條、金屬建筑的色彩、建筑變化和建筑功能件的裝飾效果5個方面來表現建筑風格、整個建筑表現的靈動、恢弘和富有現代感。而我國的輕鋼結構住宅建筑大多則顯得呆板、單調和粗糙。
在加工制造工藝方面,與國外企業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差距主要表現在加工設備的水平上,我國輕鋼結構住宅加工設備在加工精度、自動化程度、數控化程度上與國外相比有很大距離。以ABC建筑公司為例,ABC鋼構制造工廠于1996年在上海嘉定馬陸工業開發區建成投產,12條世界領先的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先進的設備及制造工藝,可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輕鋼結構住宅。
專家指出,我國輕鋼結構住宅要想與國際全面接軌,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隨著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標準的統一,我國的輕鋼結構住宅發展很快會步入快車道。
‘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對于世界最大的魅力,將不僅僅在于有多少投資和利潤,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給世界帶來一股新的潮流,讓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經濟繁榮,而非軍事霸權,成為未來世界秩序的另一條主軸
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重點在以下方面加強合作。
政策溝通。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強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
設施聯通?;A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沿線國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
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范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臺和機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礎設施水平。
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
共同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干線網絡建設,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暢通信息絲綢之路。加快推進雙邊跨境光纜等建設,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擴大信息交流與合作。
貿易暢通。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宜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線國家宜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和實施。改善邊境口岸通關設施條件,加快邊境口岸“單一窗口”建設,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加強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推進跨境監管程序協調,推動檢驗檢疫證書國際互聯網核查,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降低非關稅壁壘,共同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挖掘貿易新增長點,促進貿易平衡。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把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起來,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
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游等領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氣、金屬礦產等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推進能源資源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合作。
推動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促進沿線國家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
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建立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擴大服務業相互開放,推動區域服務業加快發展。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中國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鼓勵本國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投資。促進企業按屬地化原則經營管理,積極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
資金融通。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共同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有關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開展磋商。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務實合作,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鼓勵在沿線國家使用所籌資金。
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推動簽署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逐步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制。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置制度安排,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形成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制。加強征信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作用,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工作。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
加強旅游合作,擴大旅游規模,互辦旅游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提高沿線各國游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游合作。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
強化與周邊國家在傳染病疫情信息溝通、防治技術交流、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為有關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和應急醫療救助,在婦幼健康、殘疾人康復以及艾滋病、結核、瘧疾等主要傳染病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擴大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
加強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整合現有資源,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充分發揮政黨、議會交往的橋梁作用,加強沿線國家之間立法機構、主要黨派和政治組織的友好往來。開展城市交流合作,歡迎沿線國家重要城市之間互結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為重點,突出務實合作,形成更多鮮活的合作范例。歡迎沿線國家智庫之間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舉辦論壇等。
加強沿線國家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重點面向基層民眾,廣泛開展教育醫療、減貧開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保等各類公益慈善活動,促進沿線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加強文化傳媒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運用新媒體工具,塑造和諧友好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上海世博會開幕以來,上海的氣溫都在30攝氏度左右。但是走進世博會展館,卻感覺非常涼爽宜人?!?/span>
理想住宅夢并不遙遠
上海世博會吹來未來之家的風。對正在致力于宜居城市建設的各個城市來說,“宜居生態城”建設理念具有特別的啟迪作用。
“這個夢并不遙遠,如英國倫敦貝丁頓零碳社區的99戶英國居民就實現了這個理想住宅夢,他們早在2002年就率先走進了零碳生活。該社區每年吸引全球1.5萬名游客參觀,成為英國低碳社區計劃的先行者?!币晃粚<艺f,“這種建筑主要依靠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能等3種能源。屋頂的"風帽’可以促使室外的冷空氣和室內的熱空氣產生熱交換,從而節約了供暖所需的能源。在這個有機循環的能源系統中,60%的能量來自太陽能光伏板提供的能量,40%的能量來自蓄電池儲存的能量,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在通風過程中,這種建筑可同時利用太陽能和"江水源’系統對進入室內的空氣進行除濕和降溫?!?/span>
“西班牙馬德里建造的經濟適用房,也不是普通的住宅,而是一種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的可持續性房屋。這種房屋的通風型墻面可以改善屋內自然通風條件、增強房屋的隔熱能力。另外,這種房屋還安裝了地熱交換器和太陽能加熱設備,可以利用地熱能加熱或冷卻生活用水,也可以利用太陽能加熱生活用水?!绷硪晃粚<医榻B。
“節能建筑的成本并不高,根據在中國的采購成本計算,每平方米大約投入1200元,就可實現建筑低碳排放的目標?!鄙虾J啦惗匕咐^的館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未來住宅將是綠色住宅
的確,從上海世博會展示的建筑案例來看,低碳、環保、生態、智能已經成為未來住宅的基本要素。據了解,住宅產業化比例達到10%,相當于少砍伐90平方千米森林,減少的用電量相當于葛洲壩水電站1個月的發電量。
一位地產專家表示,未來房地產項目建設應該與自然環境保護相結合,應該鼓勵使用新型節能環保建材,發展生態、綠色住宅。
目前,不少房地產開發商也開始進軍節能住宅設計領域。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在博客里表示,萬科集團將發展低碳住宅,回歸自然、節能環保的理念在建筑材料選用、建筑通風方式選用、建筑采光方式選用等方面體現。如通過熱壓和風壓兩種自然通風方式,可以減少住宅空調的使用時間,降低能耗。
“低碳建筑是深圳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方向?!鄙钲诤教斓禺a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從綠色居所到生態城市
據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把鋼結構房屋列為綠色環保建筑,并在全國重點推廣。有關專家認為,鋼結構住宅將成為今后我國住宅的發展趨勢,而國家各項政策的引導和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更成為鋼結構建筑發展的助推器。
專家建議,發展綠色鋼結構建筑應遵循五項基本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如陜北、山西地區的窯洞是冬暖夏涼的覆土式建筑,能耗比普通建筑低70%以上,這時就要考慮用不用發展綠色鋼結構建筑、怎樣發展綠色鋼結構建筑。二是采用全壽命周期分析方法。在綠色鋼結構建筑的設計、施工、使用、拆除再利用等方面,應盡量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建筑壽命應從目前的平均35年延長到100年甚至更久,因為延長建筑壽命就等于節能減排。三是低品質(低能值轉換率)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建筑節能不僅包括降低能耗,還包括盡可能利用低品質能源對建筑內部進行整體性和基礎性調溫,比如利用地熱能、太陽能等對建筑內部進行基礎性調溫。四是實行全過程控制節能,尤其應該建立專業的綠色物業管理機制。五是培育專業的技術隊伍。
總之,隨著可再生能源、新型環保材料、先進的生態技術在住宅建設中的廣泛應用,我國建筑節能改造逐步從建筑單體節能改造向建筑整體生態改造轉變,人們也開始從追求綠色居住場所向追求生態城市轉變。應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擁有一個更加健康、環保、舒適的家。